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火炬路径
2018-12-14 15:28:17 来源: 华声在线 作者:陈宪 刘家妤

  华声在线通讯员 陈宪 刘家妤

  火炬学校教育集团遵循“教师·人·成长”的核心理念,坚持“学+行+思=专业成长”的研训理念,逐步形成“学·行·思”螺旋上升式的教师成长路径,在新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习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1岗前培训

  开学之初,学校会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部门职责、学科要求、开学准备等。邀请有经验的学科老师向新进老师传授教学技巧,请优秀班主任做班级常规培训,让新老师对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流程、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常规训练有了初步的了解。学校还通过“团建活动”“班主任讲座”“专家讲座”等形式,对老师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每学期每学科有4次以上的学科主题培训。

  2.课堂引领

  为加速新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学校组织了“学名师·成名师”系列活动。学校要求每个新教师每月听两堂名师现场课、报告,观看名师录像课,写心得并分享。外出听课回来者必须在全校或者全教研组以专题讲座或者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反馈,保证“一人培训,全员受益”。学校通过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研课等活动推进“学名师”持续进行。

  3.夯实底蕴

  学校设立了图书室、“炬园”和“爱我吧”三处主要公共读书场所,每期开展一次师徒共读一本书、美文赏析活动,同时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亲近阅读,相伴成长”教师阅读活动、教师优秀作品朗诵活动等。在2018年湘潭市“52阅读”活动中,新教师全部参加,在全市阅读积分排名前20位中,火炬教师有14人。

 

  力行而后知真,聚焦课堂的亲身实践,才能采撷教学的真知。

  1.明确目标

  开学前,学校发展部和课程部联手行动,引领新教师明晰学科特点、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个人成长规划,确立学科教学目标。

  2.磨练技能

  开学初,学校迅速启动“推门听课”活动。校级领导、教学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学科教研组长纷纷深入课堂,随时听新教师的课。从第三周开始,以发展部牵头的听课组走进新进教师的课堂,对他们的课进行听诊把脉和跟踪研讨,一个月之内,所有新教师至少被听课两次。随后,发展部组织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示范和榜样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给新教师做思维的引领和方法的示范。

  

  3.竞赛提升

  第一轮的个人问诊、研课、实践之后,发展部推出全校素养大赛活动方案,所有新教师均需参加赛课。此时的火炬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师徒互相听课、互相议课的场景。这一系列活动下来,新教师们都俨然老练的“火炬人”。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往往决定着一个人能走多远。

  1.集体备课,课前“思”。

  学校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均分布于分各年级备课组。各教研组利用每周半天的教研时间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研讨教材、剖析教学重难点、研究解决方案,每位新教师都要认真写好反思。

 

  2.专题研讨,课后“思”。

  教案必有反思,听课必写评课,集体评课必写心得,这是学校对新教师的“标配”要求;“假期教师作业”是学校坚持了近十年的以练代训的特色形式,寒假里撰写案例、故事、生活美文等,暑假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开学检查评比;35岁以下教师每月必须撰写1篇教育叙事,其他教师每月点评3篇教育叙事,每月由教研组长及学术委员会成员推荐精品叙事,享受学校论文一等奖的奖励。用制度抓启动,用兴趣激动力,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价值,重建教育生活。

  3.教育科研,长效“思”。

  学校课题资源丰富,目前有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的省市级课题6个,每个课题都吸纳新教师参与。课题组长带领新教师,大处从“工作科研化、课题问题化、研究项目化、成果过程化”着眼,带着新教师全程参与;小处从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承担或参与一个研究项目、上一堂反映课题思想的研讨课、展示一项教学技能、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发表(或交流)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等方面,引领每位新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

 

  “学·行·思”螺旋上升式教师培养模式促进了新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卜一凡等6人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扶鑫老师执教的《图画书》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获部级优课;胡静、谢娜、胡丹、唐凤等老师参加现场赛课分获省、市、区一等奖;龙媛、耿诗静、李伟岸等老师录制的微课分获国家、省、市奖励;唐凤老师在市辅导员风采大赛中获一等奖。学校的新教师培养路径让不同层面的教师结合成牢固的学习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学·行·思”已逐步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