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 新闻头条
  • “弹丸之地”大作为——省媒记者看湘潭
“弹丸之地”大作为——省媒记者看湘潭
2020-01-14 15:19:07 来源: 湖南日报 作者:徐 荣 曾佰龙 肖 畅

  

  刊载于2020年1月14日《湖南日报》14版

  俯瞰湘潭一江两岸。  

  韶山毛泽东广场上,外国友人在参观。

  余佳桂 摄  

  湘潭祥顺货运码头。 邱建农 摄  

  步步高物流中心。  

  湘电风能生产车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湘潭市委宣传部及相关单位提供)

  ■ 徐 荣 曾佰龙 肖 畅

  湘潭,地域面积只有5006平方公里,比面积排全省倒数第二的娄底市小3111平方公里。湘潭人口300万,是全省人口最少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张家界148万,湘西298万)。湘潭是近几年湖南发展速度最快城市,人均GDP达75609元,连续8年紧跟省会长沙,位居全省第二。地域小,发展势头不小。

  壮哉古与今

  1月10日,湘潭大学教授黄云清,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大会的颁奖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湘大的荣光,湘潭的荣光……今朝的湘潭人民,以“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进取,频频登上时代舞台。

  也许你知道:湘潭历史上走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彭德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亦农;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黄公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用笔战斗的大将军谭政;“国学大师”王闿运;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中国第一文化家族“黎氏八骏”(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著名作曲家、理论家吕骥……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同样名人辈出。

  但你并不知道:自2007年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来,湘潭先后产生了7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被中央文明办誉为道德模范的“湘潭现象”。“最美导游”文花枝、“追梦青年”杨怀保、“板凳妈妈”许月华、“耄耋乡贤”夏昭炎,“爱心爷爷”赵在和、“向日葵女孩”何平、离休教师沧南……在全国地级市来说,这种“道德模范现象”绝无仅有。

  古与今,在“伟人故里”生活的湘潭人,走出这片“红色热土”的湘潭人,在他们的身上,革命精神得传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斗志得诠释。

  深藏功与名

  70年来,为伟大祖国默默贡献着力量,却深藏功与名的是湘潭。

  这股力量有多“牛”?不妨从“海牛”开始说起,“海牛”是一台深海钻机,在3000多米深海海底,在高压、无光、地形复杂的情况下,“海牛”可以沉稳着陆,且能再往海底岩石钻进60米,完成取样,供科学家探索深海的秘密。“海牛”是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的专利,是我国海工装备的一张“名片”。

  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最豪华的机场阿布扎比机场、最大的购物中心卡塔尔购物中心、亚洲最大球罐群、最深海洋平台,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最大核电项目山东石岛湾核电站……这些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中,湘钢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工业的“血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纳米比亚海岸上矗立的首台风力发电机、云南普朗铜矿穿梭的国内首台65吨无人驾驶电机车、国内首台运用到民用船舶的综合动力系统、国内首台300吨电动轮自卸车……10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发明,2次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5项国家特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称为“中国机电产品摇篮”的湘电,现如今是新能源装备的领军企业。这些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却推动“中国制造”实力提升的成果,“花”开在湘潭。

  还有江麓、江南、江滨等一批“神秘”的湘潭企业,他们的科研专家、技术骨干、一线职工统称为“军工人”,他们的产品频繁亮相阅兵场,驰骋海洋,宣威沙漠,为我国国防建设,为人民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

  人们不会忘记这一天:2018年10月24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习近平出席开通仪式并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的消息,同时刊发的还有一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港珠澳大桥的照片。照片中的港珠澳大桥2.4万吨桥梁钢是湘潭老牌国企湘钢生产的,在他们不远处的塔机由湘潭军工企业江麓生产。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这个世界,哪有什么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湘潭更是如此。

  湘潭的产品是“大国重器”,或是“大国重器”上的零部件。在时尚科技前沿,湘潭也许是“无名之辈”,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却能“舍我其谁”。这注定了湘潭要深藏功与名。

  使命知与行

  湘潭小,但它深邃;湘潭“牛”,但它谦卑;湘潭难,但它在奋起。

  在历史洪流中,在摸爬滚打中,湘潭为什么行?发展的底气何来?

  湘潭市委书记曹炯芳曾说:“在湘潭这片土地上,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走变革之路、领时代之新,从来都不缺少改革的风骨和开放的精神。”一语道破湘潭的血脉基因。

  千百年来,这里奔涌着图强图新的豪迈,蕴藏着创新创造的伟力,书写着苦干实干的精彩传奇:从“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从“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代代湘潭人走过农耕文明,穿过战火硝烟,历经磨难,接续奋斗,形成了湖湘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基因,沉淀了“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湘潭精神。

  这种精神,让无数奋斗者向着梦想出发、迎着潮流而上;让无数追梦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梦想在拔节生长,希望在竞相绽放!

  时间拨到2019年1月2日,也是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湘潭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让百姓生产生活受限,一场除雪防冻攻坚战在全市打响。当日凌晨2时17分,“辗转反侧”的曹炯芳写下了“新年第一日记”——《静夜思》:“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和低气温,全市上下见雪不见灾,见车不见堵,见人不见怨。除雪抗冰救灾工作的初步胜利,再次证明,什么时候,干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群众就有标杆就有信心;什么时候,群众全力支持、主动参与,我们就有支撑就有力量!”

  困难从来都是更大胜利的前奏,挑战更是坚强队伍的磨砺。经济下行压力、发展遭遇瓶颈、转型升级艰难、“三大攻坚”险滩重重……面对前进路上的一道道“娄山关”“腊子口”,湘潭市的干部与群众,对“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对“踏平坎坷成大道”有了更坚定的信心。一股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在300万莲城子民的心中升腾。

  湘潭的精气神,根植于地域、来源于文化,更需要世代的耕耘、时代的培育。“用我们的辛苦度换群众的满意度!”市委市政府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即知我血脉所系,即知我精神所在,就当知行合一,勇往直前。

  曹炯芳曾用7句大白话,为湘潭市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提振信心—— “让信心信念成为血脉筋骨”“让热火朝天成为浓厚氛围”“让披星戴月成为工作常态”“让创新创业成为全民时尚”“让担当作为成为干部基因”“让开放包容成为城市气质”“让宜居宜业成为湘潭标识”。旨在告诉广大党员干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湘潭市长张迎春说,“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信念要镌刻心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实干要紧握手中,“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要融入血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要扛牢在肩,以政府“紧日子”换取群众“好日子”。

  “一言为定决策,一心一德行动,一以贯之推进,以一当十攻坚,一马当先垂范,一丝不苟服务,一清二白交往,一把尺子考核。”“从每一次差旅中节约每一分钱,从每次会议中节约每一张纸,从每一次活动中节约每一滴水,从每一次加班中节约每一度电,从每一次接待中节约每一粒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的带头倡议,逐渐成为共识、成为行动,成为湘潭人的精气神!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当前,决战决胜2020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湘潭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将300万湘潭人民紧紧拢在一起、聚在一块。全市上下无论身份,无论年龄,无论领域,无论岗位,正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伟人故里”的城市名片、“大美湘潭”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一个文化的、开放的、创新的、包容的、共享的湘潭,将愈发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