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永明 曾佰龙
(9月22日,湘乡市泉塘镇花西村花西农牧有限公司鸡蛋分拣包装车间,刚产出的鸡蛋通过自动生产线源源不断输送到车间,工人们在熟练地进行分拣、包装。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花西村不是华西村,花西村想追赶华西村。这份自信,源于村里的“吉祥三宝”——鱼苗、中药鸡和“领头雁”。
9月21日,细雨飘飘,水村山郭更显空蒙。湘乡市泉塘镇花西村贫困户贺跃平,在自家鱼塘前启动了饲料自动投食机,平静的水面顿时涌起浪花,一寸来长的鱼苗在水中跳跃,翻出无数白肚子,“白肚子”捞出来,在周边县市销售,就能变成“银票子”。
鱼儿吃饱后散去,水面又恢复平静,贺跃平的心始终难以平静,他想起了往事……家里两个女儿读书,经济来源单一,生活困难。但3年前,女儿贺双代表全家,给村里写了封感谢信,主动要求退出低保。因为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贩养鱼苗,日子越过越好。“养鱼苗一年下来能挣5000多元,关键是省事不费力,在农村是很好的副业。”贺跃平说。
花西村像是建在水上,3.5平方公里的村子,有117口鱼塘,星罗棋布,遍布在涟水之畔。因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当地人养成鱼已有些年头。但养成鱼赚不到什么钱,村里的鱼塘10多年前开始养殖鱼苗。
村里有四五家鱼苗合作社,已形成小产业。70多户贫困户多方面受益,鱼塘出租给合作社拿租金,日常投工喂养鱼苗拿工资,帮忙销售鱼苗拿提成。由于劳动强度不大,受到贫困户欢迎。
贫困户谭湘柳家,塘里养着鱼苗,田里种着水稻,山里栽下红心柚,院里还有“中药鸡”,一个小型家庭农场宛在眼前。她算了一笔细账:40只“中药鸡”很快能下蛋,年底收益2000多元;饲养的鱼苗有3000多元毛收入;她还在家门口的企业打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合计一年有两三万元收益。“今年国家搞‘三个一亩’(一亩茶、一亩柚、一亩菜)扶贫,帮我开垦了一亩八分地,种上了红心柚,3年后挂果。”谭湘柳乐呵呵地说。
“中药鸡”是养鸡合作社老板陈建炉免费送给谭湘柳的,每年送40只成年蛋鸡和80公斤饲料,连续送了3年。
祖辈都行医的陈建炉略通中医药性,他养的鸡不打抗生素,专吃中草药。2016年,陈建炉在花西村建鸡舍、养蛋鸡,用益母草、青蒿等中草药配成方子,代替抗生素;用黄芪、鱼肝油为蛋鸡配制保健饲料。蛋鸡生长快,抗病性强,得到专业检测机构的认可。陈建炉曾用金银花、鸟不落、甘草配成中药方子,治好了蛋鸡的“支气管炎”。成功后,陈建炉带着村里72户贫困户养蛋鸡,传授中药养鸡技术,花西“中药鸡”“中药蛋”声名远播,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谭湘柳能在家门口上班,要感谢两个人——王松林和雷建良。一年前,花西村党总支书记王松林初识雷建良,得知他在邻县有企业,便豪爽地说:“雷老板若能来花西办企业,我保证搞好三通一平,有优良的营商环境,租金你说了算。但有一个条件,你要优先安排村里的贫困户就业。”雷建良爽快回答:“如果你说的都能兑现,我明天就搬。”6个月后,湘乡腾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花西村,解决了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王松林认定产业扶贫是一条又好又快的路子。5年间,花西村成立7家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增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400元,增长至2019年的9400元,“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王松林功劳不小。
水里游的“致富鱼苗”,山里跑的“中药鸡”,还有一群像王松林、陈建炉、雷建良一样的致富“领头雁”,花西村怎能不富?
■记者手记
新生活的起点
刘永明 曾佰龙
从鱼塘下来,记者左右张望,寻找这些年的变化。身后的王松林像是知道记者的想法,笑着说:“我粗略算了一下,2015年以来,政府已在村里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农网改造、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相当大。现在,村里都是水泥路到组,每两个村民小组共一个变压器,变压器出来的线,全部换成了皮线,更安全。”
谈起这几年的工作,王松林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望着村里大大小小的鱼塘,他回头告诉记者,今后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让这些已经脱贫的人不再返贫,让大家一块奔小康。
其实,幸福不仅仅是一个指数,应该是村民的生活质量,是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也更依赖于村民越来越厚实的钱包。王松林说:“是啊,谁不想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呢。我们还需奋斗。”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9月24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