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翻沃土 新仓待丰收
——株洲、湘潭春耕备耕见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永亮 蒋睿 通讯员 尹照
2月26日以来,天气持续晴好,春耕备耕迎来好时机。记者走访株洲、湘潭两地,见广阔田野“铁牛”奔腾,万物萌发,生机盎然。
从锄挖牛犁到用上无人机——机械化提高种田效率
2月28日,醴陵市君信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该市茶山镇长沙岭社区钟家山组签约,包下该组158亩良田。
不远处田野里,拖拉机轰鸣,每天翻耕50余亩农田。“我种田30多年,早不是以前锄挖牛犁了,现在除了耕地有‘铁牛’,杀虫、施肥还用上了无人机。”联合社监事长潘小丰告诉记者,今年该社新包土地1000亩,规模增至6700亩。为此,联合社新建了1个可贮粮5000吨的仓库,还新购了一批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达到86台套。
向机械化要效率,种田变得更轻松。
3月1日,湘潭县伟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抓紧对农机具进行维修保养。合作社负责人张伟说,今年将利用自身设备优势,为种粮大户提供更优服务。“40多台套农机设备,提供耕地、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服务面积超1万亩。”
湘潭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拥有拖拉机7400余台、大小耕整机78000余台、水稻插秧机2525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6.8万千瓦。去年,湘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55%,居全省前列。
在株洲市,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了45个春耕备耕检修小组,已指导检修农机具3.78万台套。
从“天说了算”变“地争口气”——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
立于山丘,放眼四野,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一派现代农业新景象。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好了,旱涝保收不成问题。”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尚源新村种粮大户肖运河告诉记者,以前流转的600亩土地没有经过高标准改造,使用传统耕作方式,受限条件多,粮食产量不稳定。今年,他流转1200亩土地,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
种粮大户在土地流转时倾向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导致一批“靠天吃饭”的“蓑衣田”“斗笠丘”被遗忘,逐渐变成低产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刻不容缓。近年来,株洲、湘潭一齐努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那些田间道路不通、沟渠不畅,以及得不到及时排涝与灌溉的低产田,制定“手术时间表”,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去年秋收后,醴陵市金桥社区对400亩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硬化沟渠、修建机耕道,原本分散的“斗笠田”变成“大丘田”。“耕地质量明显提升,粮食产量有望增加20%左右。”醴陵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垦股股长张勉乐观预估。
株洲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97万亩,耕地等级逐步提升,实现粮食生产从“天说了算”向“地争口气”的转变。
去年,湘潭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13.69万亩,涉及32个乡镇198个村。目前,市域高标准农田项目基本完工,雨湖区、韶山市已着手县级验收。
手里有种,心里不慌——迅速掀起春耕生产新高潮
上周突降大雪,让醴陵市文慧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损失了10多个蔬菜大棚。3月1日,记者在田间见到合作社负责人汤大文时,他表现十分淡定:“种子、肥料都充足,再搭棚种就是,这批春菜也就晚20天左右上市。”
稳住农户心的,是稳定的农资供应。
湘乡市栗山镇绿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湘乡、韶山、宁乡等周边县市赶来拖化肥、种子的车排起长队。该公司负责人陈立春告诉记者,去年7月,公司就开始储备今年春耕肥料,目前储存尿素100吨、种子2.5万公斤。从2月20日开始,公司仓库门前每天车水马龙。
湘潭市供销社提前与农资企业联系落实货源,目前储备(下拨)各类化肥2.5万吨。同时,打造“智慧供销”惠农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用肥用药、田间管理、测土配方等服务,推动春耕服务向农业生产全链条延伸,最大限度降低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田效益的影响。
目前,株洲准备杂交早稻种子26.75万公斤、常规早稻种子458.55万公斤,全市1150个农资销售网点储备肥料15.3万吨,市场供需平衡。
与种子同时下到农户家的,还有农技、政策。
攸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走进该县百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种子贮藏技术要点进行详细指导。公司负责人谭国良信心满满,计划今年种植早稻7000亩。
株洲、湘潭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惠农补贴落实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种粮积极性,迅速掀起春耕生产新高潮。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3月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