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安 洪永红
近年来,湘非经贸合作成绩斐然。2021年湖南对非贸易实现403.9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一。两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共签署216个合作项目,累计金额超400亿美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建设蹄疾步稳,先行区“一机制、一试点、六中心”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截至今年8月,湖南累计对非投资企业145家。
蓬勃发展的湘非经贸合作对涉非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但目前湖南在涉非人才培养上存在两大突出短板:一是总量不足。尽管湖南的非洲研究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78年湘潭大学就成立了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非洲研究机构“非洲研究室”,2020年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了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但涉非人才培养规模依然较小,难以满足湘非经贸合作需求。二是针对性不强。目前我省涉非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学科封闭性强,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尚未与对非实务部门、相关企业实现良好互动,缺乏实践实训平台,服务湘非经贸实践的能力较弱。鉴于此,我省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力培养涉非高端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培养一批湘非经贸合作急需高端人才。我省应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湘非合作主要产业领域,加大对涉非人才培养的投入。比如增加相关硕士博士招生指标,鼓励举办专题培训班,启动“非洲小语种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法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语种人才;应结合湘非合作实际,分国别、领域培养对非贸易、投资、劳工、环保、知识产权、调解仲裁等方面人才;在贸易领域侧重贸易政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专业人才培养。
优化非洲研究基地布局,加大对非洲研究的支持力度。一是优先发展一批具有涉非人才培养基础的高校科研机构。依托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充分发挥其牵头协调作用,建立常态化研究队伍,推进我省高校与非洲国家及地区的合作,重点在学术交流、联合研究、人才培养、赴非调研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打造非洲研究的“湖南品牌”。二是重点支持一批非洲研究课题,通过设立实施“湘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鼓励省内高校与非洲高校共建智库,联合培养人才。
依托湖南两大涉非国字号平台,完善涉非高端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字号平台,充分发挥其对非交流合作职能,吸纳湘非企业参与经贸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企业需求,以委培形式为湘非企业提供培训、进修服务,同时促进高校系统培养的涉非高端人才直接输送至自贸区企业就业,从而在高校、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贸区之间建立涉非人才培养的常态化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桥梁作用,提高涉非高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孔子学院是中非人文交流和青年互动的重要桥梁。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城市学院、中南大学先后分别与利比里亚大学、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加纳海岸角大学和刚果(金)外交学院共建孔子学院,地域上从东到西横贯非洲。应充分发挥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平台作用,通过孔子学院吸纳非洲优秀青年赴湘留学,同时加强与非方合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派遣中方合作高校师生赴非开展课题研究、实践调研、访学交流、联合培养等,从而解决湖南涉非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足问题。
构建涉非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强化多主体联合培养复合型涉非实务高端人才。应构建由政府涉非部门、高校、企业、商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涉非高端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在协同组建师资队伍的同时,共同建设涉非实践教学平台,为涉非人才实践教学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
大力开展涉非高端人才“订单式”培养。廓清湘非经贸合作人才需求,切实推进涉非高端人才供给侧改革。高校可针对涉非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填补企业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同时建立高校与涉非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提高涉非高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涉非企业用工反馈情况,不断加强湘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确保涉非企业合规建设经营。
(作者分别系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副秘书长,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10月12日05版)
一审:胡孟婷 二审:曾佰龙 三审:白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