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水边的成长
发布时间:2019-02-2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展宏

  文/吴展宏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水的重要,逐水而居成为了人们生存的一大准则。在漫长的与水相处的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地成长。

  庄子在《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发出了长长的慨叹。

  水的浩瀚无边令人震惊,就连主管河流的河神也自愧不如。世俗生活中,水不可逾越则成了人们难以释怀的一种痛苦,水使许许多多的人无可奈何。《诗经▪蒹葭》中诗人感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诗经▪汉广》中诗人欲哭无泪:“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歌的意境很美,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在欣赏古人对爱情的向往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品味古人的相思之苦。而这份相思之苦乃是浩瀚的水所赐。

  水不因为阻断了人的道路而停止奔腾,也不因妨碍了恋人的相会而自责,千万年来,它奔腾不息,始终如一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向前,它的韧性、它的执着,却使人有所领悟。孔子仰慕黄河,周游列国时来到黄河边,看到奔腾而去的黄河水,他感慨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孔子没有被黄河磅礴的气势吓到,也没有想到黄河阻挡了他的继续前行,而是从黄河流水的滔滔而去中有所发现,意识到消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舍昼夜。他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者动,仁者静”。老先生对事物、对人生就是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理解。在他的眼中,水并不可怕,而是可亲的。

  原来水并不可怕,人们便开始尝试利用水的特点,让其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当然,最初的时候,人们的心里还是慭慭然的。中国人在修建水利设施方面是颇有建树的,成功的例子多之又多,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等,一个又一个的名字在全世界都是极为响亮的,它们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特别是都江堰、大运河今天仍然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对水的喜爱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在长沙读书时就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勇敢地到中流击水,他的名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游水为喻说出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几十年,他丝毫没有改掉自己对水的喜爱和对游泳的痴迷。1956年,他在武昌“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再现青年时期风采。万里长江横渡,使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将其独有的自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作者以诗人的浪漫描述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这一历史事件。桥的出现,使人能自由地往返于两岸,是人类在水的面前不再渺小的体现。中国曾有很多著名的桥梁,赵州桥、卢沟桥等等,但这些桥的跨度很有限,面对更宽的水面,人们还是无能为力,像走平坦大道一样过江、过河,在人们心中还只能是愿望而已,只能虚构一些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能如此。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长江两岸被隔断的历史,从此天堑变通途。这是人类用自己的能力改变自然的杰作,是中国人开始强大起来的标志。难怪毛泽东那么豪迈,豪迈中且充满自信。由此,中国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上都屹立了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用途各异的桥梁,桥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在桥上自由自在地闲游、来往。

  人们不再满足于在江河上施展本领了,于是将目光从江河转向了更加宽阔的大海,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验证了毛泽东当年所说的“当惊世界殊”了。

  港珠澳大桥无疑是当今世界桥梁的最优秀作品之一。跨海,总长55公里,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三地的快捷交通,由天堑变通途升级为大海变通途了。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用钢量可修建近60座艾菲尔铁塔。桥的规模、技术、工艺、质量都傲视全球,能抗8级地震16级台风,刚刚开通就接受了强台风“山竹”的考验,巍然不动,毫发无损。英国《卫报》将之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成是中国国力的体现,是中国技术的体现,也是中国人自信的体现。

  从对水俯首称臣,到今天水面已很难阻隔人们交往,人类不断地成长、强大,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自己创造了优质的生活。当然,人类对水必须充满敬畏,不管自己如何强大也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必须永远遵循的原则。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湘潭要闻

湖南新闻

财经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