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科技创新助推绿色湘潭建设 绿色科技提升绿色效益
发布时间:2013-08-30   来源:湘潭日报  作者:杨卫

  科技创新是建设“绿色湘潭”的强大推动力。湘潭通过发展绿色科技,大大提升了经济社会的“绿色效益”。

  测土配方惠及林农

  湖南省创建的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是全国范围内的首套同类系统。今年是湘潭推广应用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的第3年。湘潭继续加强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了系统基础数据的准确率和系统的应用率。

  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的应用,让林农通过林权证号就可以查询林地肥力、适生树种等信息,深刻改变了林农植树造林模式。林木生长更快了。据统计,实行测土配方后,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树种可提前3至5年成材,生长率提高10%以上,林农收入更多了。目前每亩林地的年经营收入仅为220多元。通过测土配方,有效指导林农科学种植,可让林地收入逐年增加,到“十二五”末每亩有望突破600元,造林质量更好了。现在,依托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大规模造林能迅速完成立地分析、树种选择、作业设计和方案实施,造林质量更有保障。近两年,湖南省营造林质量、退耕还林质量均名列全国第一。湘潭利用该系统指导工程造林,2011年节约成本400万元,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林地测土配方系统成了林农身边随时提供服务的免费专家。

  科技优势引凤来仪

  林业科技创新推动了湘潭经济社会“绿色效益”的双丰收。近几年,已有12个中央财政投资的林业项目落户湘潭,资金总额达到1020万元。其中,5个项目已实施完毕,2个项目正在实施。今年将有5个项目接受国家林业局的检查验收。

  湘潭通过推广林业科技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在科技项目的推动下,湘潭科技兴林的氛围高涨。近几年,我市已建立科技兴林、林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1个,示范基地面积5105亩。

  科技创新给林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湘潭县射埠镇仙凤村农民艾运良在林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对茶林进行垦复,施有机肥,自家10亩油茶林产量由几年前的30公斤增加到如今200多公斤。同样,湘潭县造林大户李运其在林业科技员的指导下,对油茶进行精深加工,提炼的精品茶油卖到了每公斤76元,比市场一般茶油整整高出30多元。如今,“吃饭靠田,用钱靠山”,成了我市林农的生活状态。

  花桥早熟板栗是湘潭市林业科研部门自主培育的第一个林木良种,具有果实成熟早、坚果大、产量高、外形美观等特点。位于雨湖区响塘乡金湖村的湘潭市金湖良种板栗专业合作社是我市第一家良种板栗专业合作社,目前主要推广花桥板栗2号,现有良种育苗基地10亩,种植基地300亩,投资200万元。计划3年内再投资500万元,育苗基地扩大到50亩,种植面积达1000亩。基地建成后,每年可供优质苗木100万株,每亩可产鲜果400公斤,年产值可达400万元。

  科技服务助湘潭林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竹木制品加工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湖南恒盾集团是一家致力于楠竹综合开发利用的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恒盾在小小的楠竹上有了林业科技专利60多项,产品100多个,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省科技引领企业发展的一个典范。

  科技服务集体林权改革,解决了全市林农“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低效益、低产出的山林得到了提升。湘潭县谭家山镇杨梅基地在林改后实行集中经营,引进了先进技术,亩产效益提高到近2000元。这片400亩的山地,由原来的荒山变成了一座“金山”,实现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绿色科技引领绿色建筑

  湘潭应用绿色科技,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为解决新建建筑的节能问题,湘潭培育引进建筑节能材料产业,鼓励用于建筑外墙结构的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的生产和应用,开展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和墙体自保温的试点,大力推广本地企业开发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目前,城区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率和实施率均达到100%。湘潭新火车站候车楼、江麓展览馆等建筑采用了地源(水源)热泵供热制冷系统;投资约2亿元的兴业公司厂房20兆瓦光伏项目成为我省最大的光伏系统,该公司职工宿舍同时安装了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九华职工住宅楼安装的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是我市居住项目统一安装分户光热系统的开端。

  湘潭是财政部、住建部2011年批准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主抓太阳能热水、地(水)源热泵应用两项示范,获得中央财政86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努力,湘潭已确定了32个示范项目,其中已竣工13个,正在实施的有4个,总面积92万平方米。到2013年底,我市城区计划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面积120万平方米;到2014年底,完成245万平方米。 


湘潭要闻

湖南新闻

财经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