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人民医院科主任中的女汉子
华声在线湘潭讯(通讯员 旷颖)闻生见死,知病感痛。没有哪个职业如医生一般,需兼具男性的刚毅果敢和女性的细腻优柔。
每思及此,湘潭县人民医院女科主任群体的印象便会自然浮现出来:挽救危重病患时,如男人般沉稳决断、殚精竭虑;对待病患温柔备至、关怀细微;打造团队事无巨细、回归本色。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中,她们游刃有余、救死扶伤,用不眠不休的坚守、无数病友的康复诠释着一个事实:精英不分性别。
夏菊辉:对病人、对科室的操心重
“诊断心脏有没有问题,体格检查很重要,血脂、血糖等检查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心内二科主任夏菊辉接诊了一位感觉胸闷气短,却不愿意做化验检查的病友,她不厌其烦地向其解释检查的必要性。陪同病友的女儿也颇感无奈:“医生,你开检查吧,我做工作。”“妹子,先做通你妈妈的工作再开不迟。”事事为病友着想负责、医术精湛的夏菊辉,成了很多病友专程来找的专家。
71岁的赵大爷就是这样一位病友。“我在买菜时突然胸前痛,到医院向夏医生一说,夏医生要我做一些检查。我做手术才半年、全面检查过,觉得自己没大碍,不愿听夏医生的建议,要她给我开药就行了。”说起这事,赵大爷深有体会,哪知后来隔了一个月就突发了心肌梗塞,赵大爷后悔没听夏医生的医嘱。“最后幸亏还是夏医生救了我。我这辈子就认定了这个夏医生,看病准,人实在。”
夏菊辉致力心内科专业20余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总说,心脏病的病情来势凶险,科里有什么事,只要一个电话,立马就到,哪怕是三更半夜,一秒钟也不敢耽搁。正因为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夏菊辉成功组织抢救了不少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的患者。“女人总是操心重,没办法。”这些年,大到抢救急症、培养医生,小到科室卫生、护理细节,夏菊辉无一不尽心尽力,让心内二科赢得了广大病友的口碑。
杨慧湘:职业造就的宽容心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脸上露出两个酒窝,爽朗朴实如邻家大姐,这是儿科主任杨慧湘。第一次听说她,是市中心医院儿科专家们的交流,他们说,从湘潭县人民医院杨主任那里转院来的患儿,我们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救治,杨主任对于危急重症的早期识别“神准”。
去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凌晨一点多,睡梦中的杨慧湘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说有个急诊的患儿情况不太好。挂了电话,杨慧湘马上就往医院赶。两岁多的患儿当时面色苍白、心率140,综合其他症状,根据经验,杨慧湘当即诊断其可能是绞窄性肠梗阻,经补液和电解质调整等应急措施后,立马安排转科手术。由于处置得宜,患儿最终转危为安。
“其实我好普通,做的事也不值一提。”平日里,总是笑呵呵的杨慧湘没有专家的架子,待人格外亲和。她说,面对的都是小龄病友,自然而然就成了这样的性格。孩子天生就恐惧和排斥“白大褂”,更需要爱心、细心和耐心。担任科主任十余年来,她自己是这么做的,也如此要求团队。
在儿科病房,经常可以看到这里有别于其他科室的“热闹”,一个孩子的陪人通常有2、3个,对医疗的期望值很高,一些常见问题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杨慧湘说,一个好儿科医生,除了奉献,有颗宽容的心很重要。
张爱辉:三点和一点之说
刚做完的妇科肿瘤手术很成功,这台手术做了近四个小时,张爱辉下台擦擦汗,舒展一下筋骨,如释重负。可体力透支,身体就如散架一般疲惫。稍作休息又要去病房,还有病人在等着她。
忙忙碌碌,从医20余年的张爱辉从未停下脚步,就连动了阑尾炎手术也不愿多休养几天。张爱辉说,自己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小耳濡目染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虽然读书时也有人笑谈“湖大的伢子,师大的妹子,医学院的书呆子”,但是她始终认为医生是个景仰生命的崇高职业,这也是她多年来自愿放弃休年假、放心不下科室和病人之所在。
从2008年妇科单独开科至今,在张爱辉的带领下,科室腹腔镜、宫腔镜微创治疗率超过90%,治疗妇科恶性肿瘤也形成了特色。今年,科室手术943台,张爱辉撰写的学术论文《II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介入化疗栓塞的价值探讨》也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了。
肩负着科室临床、科研、教学的繁重任务,跟男人一样超负荷地工作,了解张爱辉的人都说她是“女汉子”。“女汉子”的精神支柱,是她经常讲的一句话:“我们要为病人想得更周到一点,专业更精练一点,手术更漂亮一点,病人的痛苦就会更少一点。”
刘素文:快准狠应对危急重
还有半个小时就到下班时间了,习惯推迟下班的刘素文仍呆在重症监护室里,逐床查看患者病情是否稳定。巡查完毕,她舒了口气,洗完手刚坐下来准备书写病历记录时,一阵急促的呼叫铃骤然响起,她立马从凳子上弹起,招呼身边的值班医生参与抢救。
一个神志昏迷、口鼻冒红色分泌物的少年被推了进来。病人才17岁,因溺水导致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刘素文立即组织进行抢救,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应用纤支镜清除异物,把握住抢救最佳时机。墙上时钟的分针走了一圈,在下班时段又救回了一条生命。
2010年12月,湘潭县人民医院ICU开科,填补了县域重症医学的空白。从那时起,应对重症的“快、准、狠”,就成了刘素文的工作作风。在她的沉着指挥下,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在她看来,ICU的抢救治疗最能印证“时间就是生命”,节奏快得就像战场。
这些年,她习惯了刚到家门口接到电话就往医院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和死神对峙的生活。每当看着病人血压回升,肤温变暖,生命体征平稳,才会安下心来,长吁口气。和刘素文共事四年多的刘大海副主任医师说,刘主任的敬业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吃饭也习惯性地在病房,下班后多查看几轮,等能放心回家已经七、八点是常事。
朱红艳:花最少的钱追求最满意的疗效
每天下午,只要病人稍少一点,坐下来逐个查看病友的治疗方案,已成了呼吸一科朱红艳主任的习惯。“每个病人的情况,我要全过目才放心,有不合理的地方,马上调整。”说这话时,沉稳内敛的朱红艳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呼吸道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病人反复住院,花费大、精神压力也特别大。”担任科主任近十年的朱红艳从来不叫苦叫累,假日查房、半夜急诊是家常便饭。她认为牺牲的不过是个人休息的时间,换来病友少花钱、少受罪,最为值得。
上个月,科室有个支气管扩张的60岁患者,因感冒咳嗽引发大咯血,朱红艳当机立断,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进行介入治疗,病人的病情才逐渐稳定下来。她说,如今科室急诊抢救成功率已超过了90%。
对慢阻肺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最能体现女性为医的处事态度。朱红艳主任总是不厌其烦地科普,让患者注重日常调理。她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在面对农村病友时,能理解他们。让病友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疗效,一直是她的追求。
李奇志:善用中西结合取奇效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主席为赞赏女民兵飒爽英姿而作。见到中医科主任李奇志时,更让人好奇穿着件小号工作服也显得宽松的她是否如诗中所言有个英气逼人的性子。
“我们李老师舍得死,舍得钻”,“上半年除了科室病房管理,还兼了6个病室会诊,加班加点,人瘦了一大圈……”在李奇志回答病友疑问的间隙,科室医生你一言、我一语,让我感知到了她的聪慧、担当、吃苦肯干的英气,也感受到中医科团队的向心力。
“中医固本、副作用少,很多病人相信我们。”聊起科室这几年在加强中医内治、调理脏器功能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清瘦的李奇志一双明眸显得炯炯有神。如今科室开展的中医内、外治法治疗脾胃病,进行脾胃功能调理,以穴位注射、脐敷来治疗“胃痞”,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李医生,这点鸡蛋无论如何你得收下,我妈那回没做手术就康复出院了,是多亏你费了神……”患者家属对李主任千恩万谢原来是因为在2015年3月,81岁高龄的周奶奶因发烧、腹痛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由于老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不宜接受微创手术,而家属又不愿老人做传统手术,几经周折来到中医科,李奇志主任精心为老人进行阑尾炎的保守治疗,不到半个月,治疗竟收效明显,病人痊愈出院了。
周柏林:年轻有为“挑大梁”
安静时甜美柔弱,可行事却雷厉风行,带着股不服输的倔劲、韧劲,这是年轻的80后、新生儿科主任周柏林留给人们的印象。从普通医生到科主任,领衔完成各项临床医疗、教学任务,她花了12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我们科室硬件条件很好,危急症救治水平也在全省县级医院前列。”周柏林神采飞扬地向我介绍。她说,对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能力已日趋成熟,动静脉同步换血等先进高新技术也引进推广了多项。“新生儿无法用言语表达感受,对病儿的哭闹原因,我们多凭经验判断。重症患儿基本要靠守,通过密切观察来判断患儿的病情变化。”
“柏林特别勤奋好学、扎实肯干,重症病人连守两三天,这样的事她经常做。”在高年资医生的眼中,这个后辈责任感极强、值得托付重任。她长期坚守临床一线,定期组织科室人员“集训”,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服务能力。
“下一步我们准备开设新生儿随访门诊,引导家长更好地喂养和护理新生儿……”年轻的周柏林正在尝试去创新。
时下流行用“明明可以拼颜值,却偏偏要拼命”来调侃一些原本可以生活得安逸轻松的女性。当这些习惯和自己死磕的女科室主任在面对“这么拼,为什么?”的问题时,她们多是用一笑了之。因为很多东西是源于最初的出发和长久的坚持,说不清也道不明。
的确,她们也想悉心照料父母、全心陪伴孩子,把更多的热情和时间留给家庭。然而,每当看着更多家庭能因她们的不放弃而完整和幸福,她们便体会到了个人价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