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齐白石》剧照
8月19日晚,由湘潭市委市政府组织省、市艺术家历时三年精心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齐白石》,在北京剧院精彩上演。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接连不断。
就在演出开始前,《齐白石》的主体创作单位——市艺术剧院的负责人周俊还担心,花鼓戏特有的湖南方言,北京的观众能否接受?花鼓戏毕竟是地方戏剧,观众能否很好的理解?然而,演出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打消了他的疑虑,也让他愈加明白——齐白石不仅属于湘潭、属于湖南,也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
【筹备】
这次晋京展演距离《齐白石》开始筹备已经整整三年了。
2013年的一天,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现“文体广新局”)邀请了省、市相关专家,就当年“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进行创作研讨,酝酿节目题材。正是在这一次“神仙会”上,有人就提到了出自湘潭的一位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对呀!湘潭创作‘齐白石’,再适合不过了!”这个提议让在场的专家灵感顿发,拍手叫绝。
“在排这个戏之前,我也不知道齐白石是湘潭人。”《齐白石》的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何艺光坦言。然而,他听到这个题材后就非常兴奋。“这个题材简直太吸引人了!排成戏一定非常精彩!”齐白石既是世界文化名人,也是湘潭的精神财富,他认为,湘潭的专业院团创作湘潭名人,理所当然;用湘戏演绎湘人,更是浑然天成!
然而,光有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还远远不够。专家们虽然对这个题材异常兴奋,但在此之前真正较为全面了解齐白石的并不多。于是,座谈会刚刚结束,就有专家马上跑到市图书馆翻阅齐白石的资料很快,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便深深吸引了他们,太有戏了!这些人后来就成了《齐白石》的主创人员。
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位世界级的艺术巨匠,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将他身上的艺术气息和“湘土”气息完美结合,主创人员多次前往齐白石的故乡湘潭县白石镇以及齐白石纪念馆等地进行采风活动。
通过大量前期的采风和资料收集,《齐白石》也将进入到实质创作阶段。如何把齐白石这个人物“立起来”,成了创作的一大难题。齐白石这个人物形象既不能“高大全”,也不能太渺小,还要将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浓缩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舞台上,并不容易。“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没敢一口答应。这么重大的题材,谁敢轻易动笔?”《齐白石》的编剧、著名湘籍剧作家周国兴回忆,“后来,我读了近两百万字关于齐白石的资料,心里开始有了点底了。我决定找几个关键点来突出齐白石的特质。”
周国兴所说的“几个关键点”主要是齐白石的几大特征。第一是他作为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的“质朴”;第二是他的“不甘心”,对艺术追求永无止境;第三,是他的执着,齐白石曾说:“除了作画,我别无所求”。抓住了齐白石的这三个特点,周国兴的剧本创作也就有了基本思路。
【选角】
剧本经过反复修改、可行性论证,终于立起来了。有了剧本,就要有演员。演员是一个剧目的关键,主演更是一部戏的“魂”。谁来饰演齐白石?这将是主创人员最为重要的抉择之一。
《齐白石》出品人周俊告诉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演员不容易,不仅要求形象、身高等外在特点与齐白石有共同点,最重要的必须是从事花鼓戏表演专业,而且在表演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且“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才能确保成功塑造“齐白石”这个人物的舞台形象。”最后,通过反复研究,决定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文华表演奖”的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周回生老师饰演齐白石。
“湘潭要把齐白石搬上舞台理所当然!绝佳的题材、绝佳的人物,一定能出一个好的舞台艺术作品!”周回生回忆,他听到这个题材时非常兴奋,作为一个演员能有机会塑造齐白石这样一位艺术巨匠,是很有创作冲动的。
然而,当饰演齐白石的任务落在他头上时,他心情是复杂的。“因为剧本是从齐白石出生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他的事业成就到达顶峰止,其跨度近一个世纪,演员要从十九岁演到九十多岁,跨度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要想演好他谈何容易!”周回生感慨。
但正是这种极具挑战性的舞台形象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周回生查阅了大量齐白石有关的文字资料、回忆录、趣闻轶事等,同时在网上查找与齐白石有关的电视、电影及相关视频,希望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想从形象上找到依据。但与齐白石有关的视频资料有限,形象也都局限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舞台借鉴作用有限。
“既然没有太多现成的模本,我就反复通读剧本,结合各种文字资料给角色画整体路线图,将其大致分为五个大的板块来演——青年、中年、壮年、老年、暮年。用他质朴、纯真、正直、善良、豁达、执着、气节等内在情感和精神特质将五个板块进行无缝连接,将艺术大师还原成芸芸众生中的“他”,老百姓身边的“阿芝”,使其既接地气和蔼可亲又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周回生说。
除了主演,确定其他演员以及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创作设计团队也至关重要。只有将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整台戏才能有更完美地呈现。
【排演】
2014年9月26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这一天,市艺术剧院简陋的排练厅里却比往常要更显热闹。《齐白石》在这里正式投入投排了。
按理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也是值得庆祝的一天,因为历经一年多的认真筹备和前期案头工作,剧目终于进入排练阶段了。但对于《齐白石》的主创人员、这些具有丰富艺术创作经验的艺术家来说,剧目从纸上搬到排练厅还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比如,剧目合成演出场地就是困扰剧组的一大问题。由于目前市内还没有舞台设施设备达到一定要求的专业剧场。因此,剧组在平常的排练中就更需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工作,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想到前面,这样,在租赁省城剧场排练时才能充分利用好时间,对舞美、灯光、音响等进行精准调试,抓紧时间进行合成排练,让剧目得到完美的舞台呈现。
虽然在硬件条件上存在客观困难,但在软实力上《齐白石》剧组绝不输于别人。尤其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剧组邀请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共同打造这部作品,大家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提升了院团的整体水平,展示了湘潭的文化水准。
正是由于“群英荟萃”,剧目在排演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与升华。周俊告诉我们这么一个故事:在最初的舞台呈现中,有一场齐白石祭奠夫人的戏,体现的是齐白石及夫人陈春君的夫妻情深,一段追思亡妻的核心唱段可谓感人至深。但即便如此,专家们抱着对艺术的一种执着追求,力图在此基础上再次将齐白石的情感世界以及人格魅力进行拔高,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将齐白石“追思亡妻”一折戏改为齐白石祭奠逝去的挚友——徐悲鸿,从而为齐白石以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铺垫,也更好地升华了齐白石丰富的情感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于是,我们现在能在舞台上看到,徐悲鸿过世后,齐白石的伤痛之情难以言表。当看到徐悲鸿的遗像缓缓放下时,他凝视遗像慢慢转过身来嘴里喃喃地说:“悲鸿我来看你来了!”并不管别人如何劝阻,执意将自己珍爱的画作当作纸钱焚化以此祭奠挚友徐悲鸿。而“忆昔梅郎办酒会,你兰陵美酒敬三杯”“撒得茶来茶入土,烧得画来画成灰”这发自肺腑的、动人心魄的“哭悲鸿”唱段,将剧目推向情感高潮。尤其是“悲鸿啊!”一句呐喊,更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每当演到这里,演员周回生自己都痛彻心扉!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深深感染着观众,使人潸然泪下。
【收获】
从前期创作到正式投排,《齐白石》剧组有着明确的目标,因为这部戏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要代表湘潭参加2015年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同年还要作为第四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活动进行公演。
2015年元月,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新年伊始”的喜悦当中,又准备迎接农历春节到来时,周俊心里却盼望着时间能过慢点儿。虽然离这两项重要的活动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但对于一台大型剧目,尤其是要打造成精品的作品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了。
1月16日晚,天气寒冷,但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实验剧场内却十分热闹。这里正在进行公演前的一次重要彩排演出,剧组邀请了省市专家和有关领导对剧目进行观摩点评。这次彩排演出获得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给了剧组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同时,也听取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剧组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剧目进行了精打细磨。与此同时,该剧也成功申报列入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转眼间就到了10月。29日下午,《齐白石》亮相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正式接受评委和广大观众的“检阅”。跟之前的彩排相比,这次舞美、灯光、音乐与演员配合更加精细,整体效果又有了新的提升。这部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彰显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示了湘潭的民俗文化。”演出结束后,评委和观众对《齐白石》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中,《齐白石》荣获“田汉大奖”, 还获得多个单项奖,编剧周国兴获“田汉剧目奖”,作曲程湘波获“田汉音乐奖”,舞美(化妆设计)江霞获“田汉舞美奖”,齐白石的饰演者周回生、唐静如的饰演者殷津海获“田汉表演奖”等。
收获还远远不止这些。也就在这一年,《齐白石》作为第四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主题活动进行公演,并取得巨大成功。此外,该剧作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全面展开巡演工作,听到普通观众最多的反响是:“原来花鼓戏也可以这么好看!”
【晋京】
让湘潭创作的剧目走出去!是《齐白石》剧组一直以来的追求。幸运的是,今年,《齐白石》又迎来了好机遇。
为展示我省近三年来舞台艺术创作丰硕成果,今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湘戏晋京”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全省挑选出优秀剧目,代表湖南省戏剧界最高水准进京展演。《齐白石》入选其中!这是我市艺术创作的一件大事,也是汇报和推介我市近三年来艺术创作成果,宣传弘扬湘潭文化品牌的一个平台。
然而,进京演出给剧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创作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剧目进行新一轮的提质打磨。小到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是一个小的动作等等,我们都得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进行揣摩雕琢。
工作人员跟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8月14日晚,《齐白石》在长沙进行晋京前的汇报演出,领导和专家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真知灼见。但此时离19日的正式展演已经不到5天的时间了,演职人员还要连夜赶乘去北京的列车。于是,湖南人天生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特有精神气质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剧组利用行程途中的时间,进行反复讨论,确定修改方案。最终,确保了在正式演出前按照既定方案优质的完成修改任务。
19日晚,演出进行当中,剧院内掌声经久不息,很多观众都不舍离去,站在舞台前,向演职人员挥手致意,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能在首都展现湘潭的艺术成就,并获得观众的高度肯定,这让演职人员感到尤为光荣。
《齐白石》在北京剧院成功上演后的第二天,中国文联大楼里,一场关于这部剧的专家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国戏剧》杂志社和中国戏曲学院的专家学者对这部剧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王蕴明说,这部剧全面地呈现齐白石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形象,比较震撼,对编、导、演、音等表示赞赏。这种传记式题材,从生活出发,又未离开这个生活背景;《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认为这部戏将齐白石在舞台上演活了。齐白石的爱人、爱家、爱国,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回到湘潭后,《齐白石》剧组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明白,这次进京演出既是展示湘潭的文化品牌,更是吸取养分的。他们正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