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胡琳
近年来,湘潭县石潭镇新合村以村级议事协商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协商聚力、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先后获评“国家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村”等荣誉。
党建领航强根基,激活治理“主心骨”
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在支部、核心在党员。新合村一方面配强“领路人”、建强“战斗堡”。以“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标准选优配强村“两委”,三年来通过多方筹资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用发展实效凝聚民心。另一方面推行“党员联户”制度,85名党员每人联系10-15户村民,负责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和矛盾初调等,切实压实服务责任。
协商议事破难题,架起干群“连心桥”
紧扣“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构建村集体与村民对话交流平台,充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一是搭平台:让群众“有地方说话”。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积极推进“有事好商量”平台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有机融合。比如在新合大道建设中,在无征地款及青苗补偿等相关费用情况下,新合村通过10余次网格议事会、20余场屋场夜话,讲透发展账、算清长远利,最终村民主动支持,实现“零补偿、零纠纷”顺利施工。二是聚合力:让协商“有办法落地”。组建由老党员、村民、返乡人士组成的民情理事会,在公益性公墓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2021年项目落地遭村民抵触,理事会成员分片包干上门80余次,用“公墓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的实例说服群众,最终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项目,使村组的集体经济形成长效收益。三是破难题:让治理“有实效可见”。针对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新合村通过协商发动筹资200余万元,修通7公里“民心路”,安装85盏路灯,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同时,将协商机制融入产业发展,2022年通过“先建后补+筹工筹劳”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带动全村粮食产量增收,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热情高涨。
共治共享提质效,绘就振兴“新图景”
通过建立民情理事会,持续开展“有事好商量”,“新合村”变成了“心合村”。经过协商,组道修好了,路灯亮起来了;经过协商,村容村貌大变样,干群关系明显好转;经过协商,村民的“小农意识”破除了,“等、靠、要”的思想消除了;经过协商,群众从“站着看”到“主动干”,新合村党建引领协商议事催生基层治理“化学反应”,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蒋睿,二审:肖洋桂, 三审:白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