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共缅杨绛:坚守“最贤的妻” 无愧"最才的女"
发布时间:2016-05-26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11.jpeg

                1981年与钱鍾书和钱瑗摄于三里河寓所。

33.jpeg

                 1934年杨绛与钱鍾书在北平郊区周游。

  

     无愧"最才的女"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他最后见杨先生是去年,《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出来之后,去给杨先生送书。那时候她身体还好,就是老年有点耳背,精力很好,思维清晰,她还幽默地开了玩笑。

    “她是一个真正看透人生本质的人,对于生死,对于名利,她是看开了。钱鍾书先生早年有一篇文章叫《写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有一部作品叫《走到人生边上》,后来她又以答问形式发表《坐在人生的边上》。他们夫妇两个,年轻时创作,生命是鲜活的写在人生边上,老年走在人生边上,再往前,她觉得走也走不动了,坐在人生边上思考。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理解的过程,他们对名和利看得很透、很淡,不愿意声张、喧哗、吵闹,只想做知识分子本分的事。对于利,多年来房子都是水泥地,没有进行装修,过得简单、清淡,不光把稿费捐了,还把他们家所藏的文物、书画全捐了。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字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生最终极的追求,其他的他们真是看开了。”周绚隆说道。

    另据人文社介绍,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鍾书的稿费全部捐给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出版方每年都会直接将稿费寄给清华大学,现在累计已近2000万元。

    五十几岁专门去学西班牙文

    法国文学翻译家、现年80岁的罗新璋自上世纪80年代来到社科院外文所与杨绛先生成为同事,他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看了杨绛先生翻译的《吉尔·布拉斯》,觉得她翻译得非常活,很流畅,出彩,中文根底好。后来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很有名,那是她五十几岁专门去学西班牙文。《小癞子》是流浪汉体小说的鼻祖,杨先生翻译得也非常流畅、传神。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罗新璋与杨绛先生一家交往比较多,后来年纪大了不便常去打扰她。

    罗新璋说道,杨先生与钱先生一样,淡泊名利。他们在南沙沟的寓所,以前都没有电视,后来播《围城》电视剧,他们家才买的电视。90年代时去他们家,冬天暖气还没来,家里已经挺冷,我和他们说已经有电暖器了,他们都顾及不到这些。去年,杨先生生日时罗新璋去看过她,七八个人,那时她已经104岁,每个人的名字都能叫出来,记忆力很好,但站起来再坐下有一些困难。罗新璋还提到,杨先生照顾钱先生的生活,支持他的学术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比如钱先生去世后,整理大量的钱先生手稿。

    据了解,在2000年,杨绛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鍾书的全部读书笔记汇编为《钱鍾书手稿集》,分《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三个部分,截至去年底,钱鍾书的读书笔记近70卷已全部出齐,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

    杨译《堂吉诃德》曾经是国礼

    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等出版以来长销不衰,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她翻译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堂吉诃德》是我国第一部自西班牙语原文翻译的中文本,译文忠实流畅,神形兼具。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偕皇后索菲亚访问中国,邓小平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杨绛翻译的《吉尔·布拉斯》,在法国文学史上不算经典之作,可是她的译文优美传神,很为读者喜爱。《小癞子》是流浪汉体小说的鼻祖,杨绛先生先后从英法译本和西班牙语原文翻译了三次,每个译本都受到欢迎。《斐多》翻译出版于2000年,是杨绛先生90高龄之际,根据勒勃经典丛书版《柏拉图对话集》原文与英文对照本转译的。为了译文的忠实性,她特地参阅了多部重要论著,力求了解文中每个字每句话的原意,进而把这部文辞奥博的对话译成流利畅达的家常话。波恩大学莫芝宜佳教授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称“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

    耄耋老人独自叩问生命“边缘”

    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9卷本《杨绛全集》。她创作的散文、小说、戏剧、文论等别具特色,全集可视为一部全面展现的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04年5月出版了《杨绛文集》(八卷本)。《文集》一经出版立即在读书界引起热烈反响,同年9月即获重印。在此后的2009年6月、2010年5月、2013年6月和9月又先后重印4次,总印数达1.6万套,这在同类大型套书中是少见的。

    《杨绛文集》2004年出版时,杨绛先生已93岁,令人敬佩的是,此后至今的10年中,杨绛先生又有多篇(部)新作问世。2007年,她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独自在生命的“边缘”,面对死亡,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思索人生价值和灵魂有无的作品。作者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为基础,诚实幽深地自问自答,让读者从中也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感悟,被人誉为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

    2011年7月,杨绛先生在她百岁寿辰前夕,又以答问形式发表的《坐在人生的边上》,可视为《走到人生边上》的姊妹篇。

    98岁后续写长篇小说《洗澡》

    小说《洗澡之后》,是作者98岁后为长篇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不同,读者可看到小说《洗澡》中有着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洗澡》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其中尤以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纯洁感情为人所称道。杨先生在前言中说,她“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部4.5万字的续作,就是她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代和分配。

    除了上述新出版作品,《全集》中还有《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宋诗纪事〉补订手稿影印本说明》、诗作、书信,以及本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讨论的相关文章等。尤为重要的是,找到了作者于40年代创作的剧本《风絮》和翻译的理论专著《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这两个孤本。

   坚守“最贤的妻”

    钱鍾书眼中的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的书中确实写到不少家庭生活的内容,但并不仅仅是写网上流传的标题“人间最理想的婚姻”。她的一些散文名著中,可见杨绛一家人的命运在整个中国大历史中的起起伏伏,了解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所追求所坚守,也了解他们一家三口的温馨的日常与无尽的悲欢。

    《干校六记》《我们仨》等是杨绛先生最为读者熟知的散文作品。《干校六记》自1981年出版以来,现在仍然不断再版,堪称“干校”文学中的经典。这部作品记述了1970至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虽说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时代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当年胡乔木曾托钱 书转达他对此书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我们仨》是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以情感见长。1998年,钱鍾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4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该书最初出版于2003年。

 1  2 [下一页]

湘潭要闻

湖南新闻

财经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