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共缅杨绛:坚守“最贤的妻” 无愧"最才的女"
发布时间:2016-05-26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生活点滴

  为钱鍾书守门挡客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鍾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鍾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鍾书每天第一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家中仨人“失散了”

  《我们仨》中还写道,“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鍾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点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鍾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鍾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后期作品思索命运

  到了2007年的《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开始在书中进行生命本来意义的思考。生死、命运、灵魂在书中都有涉及。书中有这样一段:“命造”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性格”(character);“运途”相当于西方人所谓“命运”(destiny)。一般星命家把“命造”譬喻“船”,“运途”譬喻“河”。“船”只在“河”里走。十年一运,分两步走。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命造不好而运途通畅的,就是上文所说的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命好而运不好,就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受排挤、受忌妒,一生困顿不遇。命劣运劣,就是一生贫贱。但“运途”总是曲曲弯弯的,经常转向。一步运,一拐弯。而且大运之外还有岁运,讲究很多。连续二、三十年好运的不多,一辈子好运的更不多。我无意学算命,以上只是偶尔听到的一些皮毛之学。记者 刘婷

  ■杨绛笔下的钱鍾书

  爱情故事

  我第一次和鍾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鍾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后来鍾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我大加赞赏。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1935年春,老钱获公费留学资格,那时候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他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 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笨”丈夫

  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早起,鍾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蒸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 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鍾书的《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说要见他。鍾书在电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个鸡蛋的鸡呢?”

  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鍾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鍾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近邻林徽因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 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共缅杨绛仙逝

  同愿先生走好

  @李清照的清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自由的灵魂不需要被祝走好,他们本就飞得比常人轻盈。只是一个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

  @我是小太阳的大太阳啊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今日,你们仨相聚,先生好走。

  @豆糖真菌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扎扎实实的真真切切的,听到消息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走好。

  @糊涂点吧嗯就这样

  先生走好,天堂团聚,感谢先生带给这世间无比珍贵的作品,感谢先生给世人留下淡然的身影与纯粹的灵魂,永生铭记。

  @沙_墨_沙

  前几天辟谣说没有病危内心还窃喜,今日消息一出像心里落空一般,愿先生一路走好,天堂再见先生心心念念的人。

  @迷鹿Suri

  特别羡慕钱 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爱情,在钱 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曾说:“我们三人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现在也好,您终于“回家”了。这大概是中国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了。

  @初心悦

  寒假刚刚读完《我们仨》,为那与世无争的一家三口和先生的从容淡定所感动。而今天他们仨终于团聚了,愿安好。

  @Miranda_等等等

  在西班牙,前天做演讲,讲到《百年孤独》,老师说《百年孤独》是西班牙语文学史上排名第二的作品,然后我傻乎乎地问第一是哪个,被瞪了,第一毋庸置疑是《堂吉诃德》。先生走好,从此世间再无一女子称“先生”。

  @早餐佳糖

  可能我终究还是学识薄浅,竟然不认识您。但是我听说过您一些经典的句子,等到高中学业结束了,有机会就去读读您的书。没听说过您是我的愚蠢和遗憾。先生,一路走好。

  @兀蔺澈

  今天在课上突然听到杨绛先生病逝的消息,心中不禁感伤。那个可以被称作“先生”的女子居然走了。为杨绛先生感怀。

  @CadaDiaConCN

  杨先生自学西语三年,在文革时期翻译出了《堂吉诃德》,实在佩服。先生一走,才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才子佳人们真的是都已经离开了。小时候看《我们仨》看不懂只觉得通篇碎碎话,长大后再看,才觉得是通篇萧肃,满纸悲怆。先生一路好走。

     @RY-34

  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了,也给那个美好的时代画上了句号。走好,先生。

  @Zi色的杰奏

  我是一个不太有文学修养的人,但看着从史铁生到杨绛,从小到大语文课本里的那些名家陆陆续续地走了,还是有种说不出的伤感。

  @七成熟刚刚好

  上次在书店还看到杨绛先生的专栏,先生是女性中的模范,把日子过得简单而恬淡,年过百岁仍笔耕不辍,可敬可佩。“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愿在与家人团聚的路上一路走好。

  @Gthvzmfij

  惭愧于对杨绛先生的了解只停留在《我们仨》,在图书馆一字一句抄下她对钱鍾书先生的感情:“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白开1杯

  《我们仨》,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却还记得那层细细密密的感情。她总自己喃喃:“我自己一个人,怀念我们仨。钟书和钱瑗走后,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回家了,先生。

  @Hannah寒君

  至今看到这个消息还是会不禁泪目。还记得几年前电视上采访杨绛先生,她还能一个人上凳子换电灯泡,如今斯人已逝。回国定要重新好好拜读《我们仨》和杨绛先生96岁写作的《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走好,再也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了,从今以后没有死别,不再生离。

  @thriller_appal

  前几日看到别人摘抄先生的百岁感言,那时便想着去读一读。但直到今天得知先生病逝,才找来读了。似乎再说什么都不够妥当,先生一路走好。

  @阿汤的猫猫

  先生走好!此生不敢奢求有先生般美好的爱情,唯愿有先生般的处世态度,得以遇见美好的人生。

  @MorningFiona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有限的见识中,觉得就应该是钱鍾书和杨绛那样,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心若明镜台

  悼杨绛先生——曼妙人生若流泉,蜿蜒纵横任自然。才高堪将天真绎,情浓尤为良妻范。慧眼识破炎凉事,慈悲化作笔底澜。我酹清溪一抔泪,汇入江海万世传。


[上一页1  2 

湘潭要闻

湖南新闻

财经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