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校地携手 产教融合 湘潭高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10月29日,第二十一届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年会暨2025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论坛在杭州召开,会上发布《全国高新区营商环境典型案例(2025)》。湘潭高新区凭借《实施“智造谷攀登者计划”全链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的标杆。

近年来,一场以“产教融合、校地协同”为主线的创新实践,正在湘潭高新区蓬勃展开。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湘潭高新区的发展定位,以及湘潭市委、市政府产教融合的工作要求,作为中部“智造谷”、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湘潭高新区不仅是“高新创业”的沃土,更成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的“先行者”,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为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打造产教融合新高地

今年以来,湘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蒋文龙带队先后前往湖南理工职院、湖南城建职院、湖南电气职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内高职院校走访调研,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他表示,希望校地协同共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共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技术协同创新,共享资源共同拓展合作空间,共担使命共同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共同为湘潭市乃至湖南省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为一家成立30余年的国家高新区,湘潭高新区汇集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引擎。园区始终坚持“打造智造谷,建设自创区”发展定位,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两主一特”产业体系,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数据显示,湘潭高新区累计投入40多亿元,建成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2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7个,创新载体面积突破110万平方米,形成“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四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同时,湘潭高新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建立稳固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双进双转”机制落地见效。这种深度的校地合作结出丰硕成果:近3年,园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18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今年6月,湘潭高新区创新实施“智造谷攀登者计划”,通过构建要素集聚、服务精准、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绘制“攀登路线图”。园区每年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推出13条全周期扶持举措,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公寓补贴等支持;织密“协同推进网”,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周月季年”动态管理机制,先后开展20余次专题调度。目前,28个项目已选址孵化,政策兑现率达100%,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创业者。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湘潭高新区湖南永霏特种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教师汪泽幸有双重身份。作为该校派驻园区和企业的博士之一,汪泽幸“入职”湖南永霏以来,与企业联合开发永霏牌“防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斩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铜奖。

湘潭是我省第二大科教中心,科教资源丰富,每百人中有8.9名在校大学生。湘潭高新区积极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其顺利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该园区常态化开展“智造莲城”科技成果转化专题对接活动,围绕先进钢铁、电机电控电传动等产业领域,组织多场技术合作对接会,为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深度交流的桥梁。仅在今年7月举行的电机电控电传动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对接会上,就有6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7位高校专家推介创新成果,实现校企需求精准匹配。

与此同时,湘潭高新区积极架设“一桥一路”,汇聚“资源要素”,通过联合中南大学等8所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架起“校企合作桥”;依托“三院一中心”载体,近3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44个,湘潭高新区还整合118家投资机构、35个创新平台等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撬动社会资本。

湘潭高新区企业湘电集团牵头建设湖南省大中型高效电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与湖南工程学院深度开展成果转化、中试熟化。近3年,湘电股份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完成25项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世界首台2.7MW双转子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国内首台(套)超大功率变频同步立式电动机(40兆瓦)、国产化摇床直线电机系统等,就是从这里完成中试,走入市场。

更值一提的,是湘潭高新区与湖南科技大学建立的科技成果在企业“先用后付”工作机制。湘潭高新区梳理形成企业“白名单”,收集企业技术需求,湖南科技大学提供技术供给清单,“白名单”企业可以对湖南科技大学技术供给清单的科技成果先行试用,待应用见效、产生收益后再按约定支付费用。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企业初始投入门槛和风险,也激发市场端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更加快创新技术应用迭代。得益于这一机制,园区企业胜利湘钢钢管某品种双金属复合管等新产品,研发下线周期提前近3个月;德意电气新产品便携式蓄电泵研发费用降低约10%。

构筑产才融合生态圈

湘潭高新区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该园区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工作精准度,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其中,院士创新产业园的建设成效尤为显著。

湘潭高新区设立最高1000万元的院士项目合作资源包,打通高科技项目落地转化的合作路径。欧阳晓平院士的特种机器人项目、彭练矛院士的碳基传感器项目、全国最美教师万步炎教授深海探测工程项目等,与园区企业形成合作,开展成果转化。

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俊文表示,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湘潭高新区以园区主特产业为导向,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园区转化应用,促进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连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为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赋能。

“一位院士及他所带来的高端人才团队,意味着创新资源的集聚,将推动某个行业乃至某个地区形成自主创新热潮。”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在湘潭高新区,院士创新产业园以不到10万平方米的场地,累计引进院士项目9个,千智机器人、湖南元芯传感器、海牛地勘等17个高层次人才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层次人才25个,实现规模企业15家。

针对引进的人才,湘潭高新区惜之爱之。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席柳江,8年前选择在湘潭高新区创业,成立高瑞电源,从事锂电池水性黏合剂研发、生产、销售。“把企业的‘小事’当成园区的‘大事’来办!所有事务一条龙服务,问题一揽子解决。”高瑞电源入驻后,湘潭高新区的态度,让他吃下了定心丸。这些年,他和团队研发的产品两度问鼎“中国好技术”,改变了我国一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政策方面,湘潭高新区出台《关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试行)》,设立2000万奖励资金,基本形成“1+N”的政策体系,为引进优质项目提供了强大助力和政策保障。特别是针对创业型人才提出的职称申报开展重点服务,目前,园区500多名专技人才成功申报认定评审通过各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及以下通过率达90%。

站在新的起点上,湘潭高新区正以产教融合为笔,以校地协同为墨,书写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崭新篇章。在这里,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园区的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城市的发展动力相互激荡,共同绘制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湘潭高新区必将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一审:蒋睿,二审:肖洋桂, 三审:白培生

湘潭要闻

湖南新闻

财经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