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对湘潭县茶恩寺镇茶花村的脱贫户侯海泉来说,是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一喜,是他牵头的合作社种植的白薯获得了大丰收,今年白薯行情好,他盘算了一下:参与白薯种植的贫困户亩平均收入应该在8000元以上。另外一喜,则是到村里联点扶贫帮困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特意来看望他。
老侯身体不好,还要抚养3个尚在读书的孩子,他家因此成为茶花村的贫困户。去年,在扶贫工作队和镇村帮扶下,老侯牵头成立合作社,种植白薯、湘莲等作物,不但自己成功脱贫,而且还吸收了8户贫困户入社。
“村民怎么入社?”“土地流转每年给村民多少钱一亩?”“现在白薯收购价多少钱一斤?”“收获季节请村民帮忙多少钱一天?”……走进老侯的白薯地,曹炯芳认真察看白薯长势,详细询问合作社运营情况,称赞他自主脱贫致富的做法。“以后,如果销售有问题可以找他。”曹炯芳把随行的步步高总裁陈志强介绍给老侯。“没问题,步步高以后会主动融入村里的产业扶贫工作。”陈志强接过话茬。笑声溢满田间。
这是茶花村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靠产业脱贫的典型代表。茶花村位于湘江西畔,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衡东县划入湘潭县,2014年由原茶花、龙井、金宝三个村合并而成,并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通过前期调查摸底、评议公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贫困人口183人。通过两年的努力,34户、93人实现脱贫。预计今年底全面脱贫“摘帽”。
当天,曹炯芳还来到了另一贫困户黄良德家。黄良德和女儿均患病,小孙女读小学,全家5人均吃低保。得知黄良德的女婿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已经在挖沙船上找到工作,家里又种植了3亩湘莲,曹炯芳握着黄良德的手,鼓励他:“困难是暂时的,有大家的帮助,再加上自家人的努力,一定会克服困难,早日脱贫。”
在茶花村村部,曹炯芳主持召开扶贫工作座谈会。不大的会议室,被市直有关部门和县乡村负责人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围绕村里脱贫“摘帽”工作献计献策。
“村里有水有山,瓜果飘香,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曹炯芳说,茶花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主动、目标明确、基础较实、前景良好。围绕2016年全面脱贫目标,县乡村三级主动作为,分类施策,合心合力,“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抓得准,“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工作抓得实,基层基础工作抓得好。
曹炯芳指出,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能搞“数字扶贫”、“被脱贫”、走形式主义;要突出教技能、练本领,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民通过扶智脱贫;要着力兴产业、增就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要确保兜底线、保基本,突出民生托底保障“全覆盖”,确保扶贫不漏掉一人;要立足强基础、高目标,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实基础性工作,一步步朝着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朝着全面小康、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发力,打造高标准新农村建设模式;要着眼可复制、可推广,分层级、分批次、分类别扶贫,争取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路径、土地确权流转、老百姓增收致富等方面探索经验。
曹炯芳要求,扶贫项目铺排、资金投放要把握先到户再到面的原则,不能“一把抓”;要坚持先固元再强本,先保障基本生活,再实现土地增效;要注重先“送炭”再“添花”,先解决村庄、村民亟需解决的问题;要坚持先“补短”再“强面”,先把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再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先当前再长远,当前先要帮扶38户贫困户脱贫,再考虑打出“茶花品牌”,走出“茶花模式”,形成“茶花新气象”,到2018年实现全面小康。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走一条自主脱贫、自力更生、自我致富的新路子。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陈忠红,副市长杨真平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