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荣 见习记者 肖畅
通讯员 田祥 肖燕
“老伴,等咱孙女放暑假了,还要再带她去将军修建的教育基地里学习。”
“前几天将军还打电话来了,说孙女新学期的学费他都已经准备好了,真不晓得要怎样感谢他呀!”
6月25日,韶山市长湖村村民汤能贵与老伴正在堂屋里聊着天。这时,一位老人穿过屋前的草坪,一个箭步径直跨了进来,虽已是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声音洪亮。“谢什么,都是邻里乡亲!”
来者正是汤能贵口中的“将军”——79岁的黄祖示少将。这位5岁就给地下党放哨、19岁入伍、25岁成为“学毛著积极分子”、50多岁还奋战在抗洪一线、69岁被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传奇将军,淳朴和善得就像邻家的大伯。
“走,去看看我们的新农村!”告别了汤能贵,黄祖示一头钻进记者的采访车里,主动当起了向导。
一路上,干净平坦的水泥道,被绿树翠竹铺下阵阵阴凉。鱼塘、菜地、稻田错落有致,生机盎然。一栋栋新修的楼房点缀其中,不时传来稚子欢笑、狗吠鸡鸣。
“这条进村的水泥路就是黄老募资修建的,以前都是黄泥巴,雨天不穿套鞋都出不了门。挖塘、打井、种树、修建村委会、养牛、酿酒、扶贫帮困、办教育基地……这些年,黄老可没少‘折腾’,为村民办了不少好事。” 同行的长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娴说。
“停!”当车子经过村委会时,黄祖示突然说道。下车后,只见他朝着一群正在嬉戏的孩子们走去,躬着身子弯下腰问:“小朋友们知道唱红歌吗?今天爷爷就教大家唱一首。”随后,他直起腰,挺起胸,一声铿锵有力的“立正”之后,打起拍子带头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黄爷爷完全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一位普通村民,没有一点架子。”今年29岁的村民陈冲说,“在我还只有10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村里建教育基地,希望子孙后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潭湘宁边区工委驻地、湘潭游击队抗日根据地之一的长湖村,曾被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先后有彭公达、林蔚、沈一之、周政等13位在湖南革命战争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红色的记忆。”黄祖示说,这些历史、人文资源,就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走!继续前进!”重新上了车的黄祖示军人威仪犹在。一声“指令”之后,汽车又缓慢行驶在村道上。
绕过几道弯后,记者见到了一面面庄严壮观的革命纪念墙,还有纪念墙旁的一座座耸立的英烈亭与复兴亭。“缅怀先烈无私奉献,不忘初心振兴中华”“晚辈后生勿可等闲,当同心同德矢志不渝,如此甚幸!”纪念墙上不仅镌刻着长湖村的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事迹,也承载着黄祖示将军对青年一代的殷殷希望。
“扛着背包就出发,待在这里就安家。”从2002年开始,退休后的黄祖示用16年时间,出资出力修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党员教育纪念园及培训教育中心,建成了长湖村党史、军史、村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馆,并且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农民、学生讲解红色历史与烈士事迹。
2008年,长湖村被授牌为“湘潭市党史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参观学习者达3万多人次。
在祭拜完烈士墓往回走的路上,记者遇到了彭公达烈士的养子——77岁的彭树庄。彭树庄隔着老远就挥着手与黄老打招呼。
“将军对我们家好得不能再好了,从父亲墓地的修整,到儿子的参军,再到家中砌新房,哪样都离不开他的帮助。”彭树庄说,他不仅倾囊扶贫帮困,更希望大家精神富足,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采访结束与黄老告别后,记者经过了他的老家。门口挂着的那副他自己撰写的“敬天敬地敬父敬母敬乡亲,爱国爱党爱军爱家爱人民”对联,依旧夺目。无疑,老骥奋蹄情系桑梓的黄祖示,已然成了长湖村的一面精神旗帜。